今天看了一部 M 和我本沒計劃要看
但因 M 姐姐和好友大力推薦
讓我們決定看"史蒂芬金之迷霧驚魂 (The Mist)"


是部拍得很好
但看了會不舒服的電影
結局悲劇性太強
看完後大概需要深呼吸 5 分鐘

M 跟我邊走出電影院
忍不住大聲驚嘆與抱怨結局
心情都有些激動

整部片的重點
不在可怕的怪物
而是怪物威脅下的人與人性
瘋狂真實得令人不想面對

飾演相信末日將至的瑪西亞蓋哈登(Marcia Gay Harden)
演來入木三分
十分令人害怕

剛剛查一下網路
原來原著是開放結局
和電影不一樣呢

是部好電影
有機會可以看看
但不喜歡悲劇和恐怖片的請止步

剛看到一篇影評
分享一下


諷刺性悲劇《史蒂芬金之謎霧驚魂》The Mist
文∕小智

(本文內含部分劇情,請謹慎觀看)

在災難片、驚悚片、怪獸片濫觴的年代,電影工作者紛紛轉向取法驚悚小說,但成果總是令人失望。然而,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(Stephen King)的出現,無疑是替驚悚電影開拓出全新局面,賦予觀者全新的驚悚視野。

史蒂芬金的小說,總是瀰漫一股濃稠難散的神秘氛圍,人性、心理、宗教與政治議題無所不包,對於情節的描繪更是不惜筆墨大力鋪陳,以至閱讀到最後,總是叫人震驚、餘韻不已。但是要將史蒂芬金作品改編得好、改編得有韻味,實在是難上加難。一方面是因為片長限制了小說的情節複雜性;另一方面,則是電影在放大驚悚層面之後,往往會犧牲掉小說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在底蘊。不過,這部改編自史蒂芬金作品的《史蒂芬金之謎霧驚魂》(The Mist),卻同時做到了筆者前述的兩個層次,不僅熔驚悚、緊張、血腥於一爐,就連小說裡那更為深刻的人性、宗教與政治層面,也都表達透徹;再揉合跌宕起伏、張弛有度的導演手法,成果不僅難能可貴,影片更是扣人心弦。

初看影片簡介,像極一群無助居民,與莫名而來怪獸之間的對戰。但想要將本片當成驚悚片來嚇嚇自己,也嚇嚇別人的觀眾,您可能要大失所望了,因為本片壓根就是部「披著驚悚片外衣的諷刺性悲劇」。影片主題並不在「驚悚」,而是在「反思」,並將焦點擺在對人性、宗教以及政治層面的探究,無疑是對人類世界作出深刻且尖銳的諷刺。

沉悶的開頭,特定的場域,標誌著史蒂芬金的一貫風格。不熟悉作者作品的觀眾,一開始可能會覺得無聊無趣。但作者真正厲害的地方,便是在角色進入特定場域之後,才會開始讓劇情進入如謎一般的緊張刺激,伴隨層次漸豐的劇情堆疊,直至結尾最高點時終於併裂爆發。接下來,筆者便就影片的幾個層面,來抒發自身的看法…

一、迷霧的定義:
表面上,迷霧帶來了怪物,讓小鎮居民陷入恐慌,宛若人間煉獄。但是換個方式來想,霧氣之所以迷離,讓人伸手不見五指,原因就在於迷霧遮蔽了人類的眼睛,甚至遮蔽了人類的心靈,因而人們開始迷失自己,變得盲目,變得扭曲,於是「心魔」自然因運而生,啃蝕自己,更啃蝕別人。

二、人性的探究:
全片最可怕的,並非那些莫名而來的怪物,而是那群躲避在超市裡的鎮民。「超市」可說是片中最主要的「場域」,更可說是一個集體的小型社會。導演法蘭克戴瑞邦(Frank Darabont)於影片開始前幾分鐘,便成功建立起各個角色不同且鮮明的個性。而且沒過多久,「霧裡有東西」的影片衝突就迅速出現,於是人們內心開始受到重重考驗及衝擊。然而,「霧裡到底有什麼東西?」當他們陷入極大恐懼之後,人性的弱點就因而暴露無遺。恐懼、自大、懦弱、迷信、盲目、猜疑、自相殘殺,到最終的失去希望,一一都在片中細膩呈現。人性的可笑、可怕、可鄙及可悲完全躍然影上。

三、信仰的力量:
影片更透過角色,投射出對於「宗教」與「信仰」的不同面向思考。是要信仰上帝?抑或信仰他人?還是信仰自己?然而上帝是否真的存在?上帝是否可以解救人類?而人類又是否可以不靠上帝逃出升天?這邊有人企圖以宗教力量影響他人,然而那邊也有人怎樣就是無神論。影片對於「信仰」一事,並沒給出具體答案。但不可否認人類面對災厄,轉而尋求宗教信仰的態度,在本片看來是如此地理所當然。「盲從」其實並不悲哀,端看每個人不一樣的選擇而已。

四、異同的對立:
全片呈現出「干擾」與「混亂」氛圍。編導實在是熟黯觀眾心理學,安排一位宗教狂熱婦女(瑪西亞蓋哈登Marcia Gay Harden飾演)在那邊瘋狂講道,企圖拉攏群眾,挑撥離間。但是看在觀者眼裡,她確實是位瘋女人,而且還不是普通的瘋!她不斷自稱是上帝派來的使者,並散撥惡靈即將降臨人間等等荒謬言論,以此離間出大衛(湯瑪斯潔恩Thomas Jane飾演)等一群無神論人士,成功建立起「異」與「同」之間的二元對立。然而,隨著這位婦女不斷、不斷、不斷、不斷、不斷地發表言論,不僅讓其他角色不耐、不耐、不耐,連同觀者也跟著會覺得她真的很煩!很煩!很煩!以此發展到大衛等人與觀者皆極度不耐煩的情況之下,她那可悲的下場,果然是令觀者瞬間從煩躁之中解脫,大呼過癮之外,更會掌聲鼓勵叫好!

五、性格之下的選擇:
影片並不存在類型電影最令人詬病的「英雄主義」。然而角色的性格,決定了他們的選擇,選擇之下又決定了他們的命運。面對超市裡泰半的無知角色,大衛等一夥人確實屬於比較清醒的那群。只不過到了最後,他們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心魔,而選擇了可悲的終局。縱使他們在片中的形象是那樣地正面,說穿了,他們也不過是人性弱點暴露之下的幾個小人物罷了。「選擇」到底是對是錯,在本片也就沒有標準答案了。

六、政治的諷刺:
影片從開頭沒多久之後,便透過角色暗喻出政府於施政上的錯誤。以此論調,結局的刻畫確實是令觀者錯愕不已,大嘆怎會如此出人意料!但筆者卻也認為本片的負面結局真的是十分成功。結局絕對不能正面,一正面馬上就會變成可悲的大爛片(也呼應第五點所提及的「選擇」問題)。然而史蒂芬金會如此描繪,絕對是有其道理。筆者認為片尾如此安排,目的是為了要諷刺美國的「單邊外交政策」-美其名說要保護自己,拯救他人,但卻老是放馬後炮,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,不僅荼毒國家,更也荼毒人民。縱使政府在影片最後以武裝介入,但傷害確實已然造成,說實話真的一點用處也沒有。政治上的諷刺,隱晦地在本片揭然若示。

七 、全知觀點的必要性:
迷霧到底從何而來?怪物究竟如何而生?難道就像那個士兵所說那樣,是從另外一個世界來的嗎?還是軍隊在實驗疏忽下的產物?影片在最後並沒給出標準答案。但是以觀眾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觀眾最期待的「全知性」觀點,本片明顯是匱乏不足。又或許就某方面來說,本片不足的全知觀點跟《柯洛弗檔案》(Cloverfield)有其相通類似性。但是,這些疑問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全知觀點的不當運用,有時反而會讓一部好片徹底變成爛片,不得不慎。

人性的拉鋸、信仰的差異、政治的諷刺、緊湊刺激的劇情、深刻不失幽默的台詞,再加上演員精彩的演出,種種豐富元素,都令《史蒂芬金之謎霧驚魂》的內外在皆極度飽滿,整體表現明顯高過同樣改編自史帝芬金作品的《1408》(1408)。如果各位喜歡《1408》,那就絕對不可以錯過本片,以此經歷另一種不同的驚悚經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木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